电视面板发展史:一部冰与火之歌


1993年,京东方的前身,北京电子管厂(七七四厂)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。

80年代以前,北京电子管厂一直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元器件厂。但是到了改革开放后,随着技术升级以及订单萎缩,这家“万人大厂”的根基崩塌了,从1986年至1992年连续7年亏损,扭亏无望。

1993年4月,王东升重组厂里优质资产,成立了混合所有制的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,2600多名干部职工募集650万元资金,又以650万元为抵押,向银行获得了等额的贷款。

从此,京东方瞄准新兴的液晶面板技术,在王东升带领下,攻克难关,突破技术封锁,超越一个又一个对手,成就了今天的“世界第一”。

在北京的电子产业史上,还有一家企业与京东方的成立如出一辙。那就是北京电视机厂(牡丹集团的前身)。在牡丹的兴衰史上,北京电子商会秘书长燕军是亲历者和参与者。

从无到有 艰难起步

说起牡丹很多人可能一下脑海里会浮现出那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语:“牡丹虽好还要爱人喜欢”,特别有怀旧感有年代感。

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。1958年,中国的天津无线电厂参照苏联旗帜牌14英寸电子管电视机,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。

20世纪70年代初,为推动我国电视工业的发展,北京电子仪表局批准在北京精密原件厂基础上组建北京电视机厂。

1973年11月,北京电视机厂成立。1979年,牡丹与日本胜利公司(JVC)合作以SKD CKD方式组装JVC彩电。1980年代初,牡丹电视机厂从日本松下引进了彩电生产线。

1969年,刚刚初中毕业的燕军,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。1974年知青返乡回城,分配到北京市无线电元件三厂。

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全国掀起“大办工业”的热潮。很多地方企业如雨后春笋兴办开来。纺织行业有“一毛”、“二毛”、“三毛”、“四毛”、“五毛”……,无线电行业有无线电厂、元件一厂、二厂、三厂、四厂……。

北京按照当时的分工,无线电元件一厂生产电阻,元件二厂生产电容。除了元件,器件也是类似的分工。除了元器件之外,还有整机厂,生产收音机,燕军所在的企业生产收录音机上的钮。

当时行业很落后,燕军也没有接触过电子行业,当工人,从学徒做起。

在燕军从屯垦戍边到参加工作的这几年里,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诞生,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序幕。之后涌现出熊猫、金星、牡丹、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。

“中国的电子工业就是电视工业,就是从电视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的。彩管、配套元器件等,各家工厂都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。” 燕军对《智造前沿》记者说。

为了实现电视国产化,与之相关的技术都要攻克,元件三厂主攻了电位器,电视上的各种钮,音量调节器、亮度调节器、对比度调节器、频道预选器,内部共20多个电位器产品。

虽然只是可调电阻,但结构、材料、模具对当时的技术而言,可谓相当复杂。牡丹引进松下的一条整机生产线当时花费500万美元,元件三厂的松下生产设备也是500万美元(约8亿多日元),当时在元件厂技术引进中算最大一笔投资。

不断学习 不断成长

燕军在北京无线电元件三厂,从工人到班长,到车间主任,到副厂长,一直做到厂长,厂里有近一千名职工。

燕军知道只有初中毕业的知识是不行的,他不断通过进修自我提升。1975年,文革政治运动还没有结束,清华大学开始为工厂培训招生。燕军成为自动化专业的业余学生,学制一年半。从初中毕业的小年轻开始专业知识学习,跨度大,基础差,学习难度可想而知。但是经过一年多的专业学习后,重返工作后,他成了工厂技术骨干。

1977年,年轻的燕军成为文革后北京市第一批劳模,全国技革能手,电子工业部科技先进工作者。

后来,燕军又得到一个进修机会,被北京电子仪表工业局(后改为电子工业办公室)送到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念了三年企业管理。后来又到北京矿业大学研究生院在职学习。

1988年,燕军回厂后任厂长,转做管理工作。

升级转型 不进则退

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——邓小平

家电产品更新换代非常频繁,需要不断用科技武装自己。

经历过80年的观众,都有过电视剧《渴望》万人空巷的记忆,还有小孩子每天放学回到家中,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看《圣斗士》。

那时候,体积笨重的CRT显像管电视陪我们度过了美好的时光。 时过境迁,CRT电视如流星一样已经消失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之中,3C卖场中早已没有踪影。

早期的CRT电视,由于技术限制,电视屏幕是球面体。在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,很多国外公司不断攻克技术难关,终于将鼓起的电视屏幕趋于平面和直角。

那时候,很多电视厂商的广告宣传都是平面直角电视,谁家要是买一台放在客厅,也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。

但是,平面直角电视由于受到显像管的限制,因此在尺寸上一般最大只能做到34英寸,再大的尺寸就无法大规模量产,在这种情况下,背投电视闪亮登场,让电视有了更大的尺寸。

背投就是背后投影的电视机,和传统显像管电视相比,背投电视可以轻松的做到43英寸以上的大屏。

不过,背投电视的缺点是机身重量大,外观上也非常笨重,在经历了短暂辉煌后,就被打入冷宫。这时候,等离子电视趁虚而入,抢占了电视市场。

等离子电视摆脱了背投电视的笨重外观,并且画面清晰度高。不过,却存在烧屏的弊端。这时候液晶电视的发展,成了理想的选择。

早期LCD液晶电视,成像光源是通过电视面板内部的CCFL灯管照明。由于受到灯管体积的限制,因此电视厚度都不太理想。不过,相比传统的“大屁股”CRT电视,已经让很多用户为之心动。

随着技术发展,LCD电视升级成为LED电视。传统的灯管升级为LED发光二极管光源,最大程度上减少液晶电视的体积。除此之外,LED电视在功耗方面优势更加明显,比传统LCD电视功耗降低三成以上。

现在,最新的OLED屏幕再次成为闯入者。OLED具备了许多LED液晶不可比拟的优势。OLED电视最大的优点就是轻薄。在清晰度、色彩和可视角度上, OLED也更优秀。

我们已经回顾了从CRT显像管时代的电视,到最新的OLED电视,说明技术像潮流涌动、日月更迭一样时刻发生,不可阻挡。如果抓不住趋势,就要被淘汰。

现在,让我们回到那个技术落后的80年代。

1980年代初,北京电视机厂从日本松下引进了彩电生产线。在凭票供应的时代,牡丹电视曾经取得国产电视机很高的市场占有率,成为业内龙头。

1989年,电视机出现了巨大转型,从20寸、球型屏幕,紧俏到买票才能购买,转到21寸直角平面、遥控。

这个改变,导致前面的面板不需要电位器了,只留一个开关。也导致元件三厂引进的整条生产线都用不上了,这个转变对元件三厂造成毁灭性的打击。

1990年后,为了应对挑战,北京电视机厂与北京电子显示设备厂、东风电视机资产重组合并,成立了北京牡丹电子集团公司。随后,1995年作为元件配套的北京市无线电元件三厂也并入牡丹。

作为元件三厂的厂长,燕军的工作也调动到牡丹,担任牡丹公司副总经理,但很快牡丹也遭遇了领导班子调整。

1996年,国家出台消费税政策,电视行业受到猛烈冲击,当时电视机很贵,按收入比今天的汽车都贵,相当于奢侈品,一张电视票值1000块钱。一台电视5000元,还要抢着买。企业生产不出来,产能跟不上,供不应求,显像管紧缺。

从业内龙头、半壁江山,要“电视票”才能买到。到90年代中期后,面对市场竞争,牡丹逐渐失势,直至光环散尽只剩回忆。

当时,牡丹从松下引进29”生产线,散件组装生产了约1万台29”画王电视,新生产的电视价格高,卖不出去。以后就是高清、液晶电视的时代到来了。

新管理层上任后,将燕军放在总裁助理位子上,去各地清理经销商债务资产。在这条路上,燕军又干了三年。

2001年,牡丹集团将优质资源重组,成立了新公司,重新燃起希望,但政府一纸令下,牡丹关门了,把生产线和设备搬到了镇江。

坎坎坷坷 不尽感慨

后来,牡丹停产后,燕军就来到北京电子商会,现在已经10年多了。

在电子产业这条路上摸爬滚打半生,到现在担任北京电子商会副会长、秘书长,燕军的感慨颇多。

他向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,曾经夏普的20”液晶电视市场售价17000元。牡丹从南韩采购液晶面板,也生产了液晶电视,售价10000元,还有非常可观的利润。但是好景不长,夏普曾以侵犯知识产权告过牡丹。

目前在高端的基础元器件、加工设备、生产工艺技术、材料等方面,我们还很落后。不掌握核心技术,不下苦功夫做基础研究,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,不注重专利布局,就只能任由技术发达国家卡脖子。

了解中国电子产业、液晶产业和电视产品的历史,就会明白,2018年美国等大国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,专利封锁,贸易封锁的原因,背后的故事令人唏嘘。年轻一代有必要了解那些历史。

正如《智造前沿》杂志总编辑王涛在采访燕军秘书长所谈到的,这些故事如果没有曾经经历过的人说,很快就要被遗忘了。会有很多年轻人认为,那些在技术革命中已经获益的国家,对中国的遏制,是有理有据。中国人就应该在产业链低端任人宰割,受制于人,赚最辛苦、最少的钱。
面对西方的遏制,中国必须加入主流,融入全球产业链,等待对手犯错,等待经济出现危机,等待产业出现停滞和倒退,以“反周期投资”的方式,咸鱼翻身,击垮主流。

科技战争 生死较量

加入主流,等待犯错。这正是京东方的做法!也是台湾企业、韩国企业能崛起的原因!

20世纪90年代后期,是各大液晶面板厂商的生死角逐时刻。1998年,夏普、NEC、东芝等液晶、芯片企业成为日本的吸金器,聚宝盆。

韩国企业通过参与技术合作、结成战略联盟,以及签订长期合同等形式与外国企业合作。

韩国企业从开始量产到盈利,经历过痛苦的产业能量积累阶段。三星的液晶业务从1990年到1997年连续亏损了7年,终于迎来了“咸鱼翻身”,1998年三星的液晶面板出货量,跃居世界第一。

1997年第三次液晶产业衰退期,让台湾企业获得了进场机会。在1999-2000年短暂的上升期,产业中所有的企业都从中获利。而第四次衰退,为新进入者创造了更多的空间。广辉、群创和统宝等企业都在这一时期进入。

2001年,三星和LG试图以“流血竞争”迫使日本和台湾厂商出局。面板价格每月下降5-10美元,台湾厂商全部出现亏损。

到2001年底,友达的积压库存已达数亿美元,财务非常紧张。911事件后,液晶面板价格跌至谷底。但1个月后,由于液晶价格跌破了成本价,刺激了下游市场的需求,整个市场迅速回升。友达的积压库存在短短几个月内得以消化。2001年友达税后亏损67亿元新台币,但到2002年,盈利达到60亿元。

当时的中国彩电企业,是跪着求生存,送钱买东西还要看别人的脸色、听别人的鼻音。

2008年下半年,全球金融危机再次重创TFT产业,使其提前中断了从2007年开始的景气而陷入衰退。但是历史告诉我们,这个衰退期给后进者提供了进场机会。这就是中国大陆的企业。

就在日本、韩国、台湾企业举杯欢庆,中国大陆对于中国TFT产业一片悲观的情绪之下。2009年,还在亏损中的京东方,出人意料地开始大举扩张,连续上马了合肥6代线和北京亦庄8.5代线,掀起了一场“液晶风暴”。

京东方的液晶战略起源于它所经历过的“毁灭”。它不仅经历过中国大多数国有企业曾经经历过的市场化毁灭,而且经历过产业技术变革所造成的毁灭。过去30年间,无数老牌国企在市场竞争中倒下,能劫后余生的肯定是强者,京东方就是其中之一。

京东方的扩张,在日、韩、台地区企业眼里是如此的可怕,就是因为京东方完全是在重复挑战者的成功之路。

中国几十年来产业发展的斑斑血泪告诉我们:市场永远换不来核心技术,妄图通过“拿来主义”依靠引进合资来发展本国产业,最终只能为他人做嫁衣。中国液晶工业的崛起,意味着日本、韩国、台湾的好日子到头了。

在任何一个时代,人类总是要追求美好生活,追求美好生活,就必须获得更多的资源和金钱,个人如此,国家、企业也是如此。

世界上所有战争,都和贸易有关。今天的世界,虽然没有战争,但却硝烟四起,那是经济之战,科技之战。

这就是成长的故事。这些故事,燕军很少跟人讲到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